Home >  > 读采铜的《精进》

读采铜的《精进》

昨天在公司图书馆借了一本《精进》,今年翻看了第一章,感触挺多的。

一、关于背单词。
采铜说属于半衰期足够长的一件事情,根据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所以要坚持背单词。

其实我的观点是:背单词是一件付出就有回报的事情,像这样的事情坚持“坚持”2个字,比较容易成功,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事情,比如创业、做项目、炒股,并不是付出越多就有回报。对于平常人来说,尽量坚持去做那些付出与回报成线性关系的事情,更容易成功。

虽然观点不一样,但是在“背单词”这类事情上,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二、关于经典
也许是自己年纪大了,最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同时对文学作品之类的东西越来越少兴趣。
今年春节档电影非常火爆,几天前同事给我推荐了几个在线看《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等电影的链接,到现在我一部也没有看。因为最近自己的想法就是:看这些别人在头脑中YY出来的故事,还不如去看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件,它比这些作品更精彩,而且更能学到一些东西。《唐人街探案3》,一个别人编的故事,只不过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你好,李焕英》,一个别人编的故事,击中我的某种情感,赚取我的眼泪。

另外,最近买了一本《辛弃疾诗集》,闲时读一读别人写的诗,感受别人的人生感悟,也别有一番风味,这是最近才体验到的。

采铜的观点:

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作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

三、关于历史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四、其他

(一)第4个隐含假设是“零和博弈”。倡导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我们的方法”。

(二)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假如你是当年那个刚从牛津毕业的文学博士,你会放弃已经拥有的成绩,投入一个陌生的领域,重新开始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恐怕是“不会”。(我也是,毕业后做了一年的编辑,还是舍不得放下会计,又做回了会计)。

(三)三行而后思
一位经历丰富的设计学博士,他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有两件:一件是每住到一个宾馆,首先要看门背后的楼层结构图,记住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在什么地方;另一件是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里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也就是“复盘”,久而久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两个建议让我非常受用,前者提醒我要前瞻,后者提醒我要回视。

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如何反思?
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

五、行文简洁
年轻的斯蒂芬·金看到了这样的修改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此以后,他都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一切多余的词汇,所以他的小说语言一向以简洁、干练著称。在自传性质的《写作这回事》一书中,斯蒂芬·金反复强调简洁的必要性,他举了例子来解释怎样简洁地表达:

“把它放下!”她叫道。

“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说。

下面是三句累赘的表达: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六、
福楼拜曾让莫伯桑做这样一个练习:两人坐在一个露天咖啡馆里,看路边来来往往的人经过,福楼拜要求莫泊桑用一句话来描述出一个行人,也就是把每个人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

七、所以一直以来,我并不认同用“天赋”“智商”这种概念来评估或者预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可能的成就。因为这些概念都是以一种“固化”的视角去评价他人和自己。
也许人与人之间,在先天禀赋上确实有多多少少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在可习得和可演练的思维方法面前,都显得不是太重要。

七、
比如说不要说是我不擅长做这件事情,而是要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不要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
不要说:这件事我已经完成得很好了。 而是问我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不要说: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事情,而是问: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些什么东西。

八、

九、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十、
著名的英语脱口秀译者谷大白话的英语学习之路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谷大白话原来学的中医专业,和英文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他因为个人兴趣开始自学英语。早期他和很多人一样,背单词、考托福、考GRE,当这些挑战都完成后,他开始听英语电台(VOA、BBC)。刚开始听英语广播,他感觉实在是太难了,但他硬着头皮扛了下来。苦练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再听英语广播一点都不觉得椎了。而且他发现,英语广播发音规范、语速适中,有规律可循,也容易练出来。换成别人,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可他偏不,他开始了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听有各种地方口音的英文,就这样听了几个月后,他又觉得这不难了。紧接着,他开始观看英语脱口秀,脱口秀的特点是不仅语速快,血且穿插了很多俚语,这些俚语有时连Google都搜不到,只有凭借深厚的文化背景加上查找很多资料后才可能理解,可最后,谷大白话连这个堡垒都攻克了,他听译出了大量很少有人能译出的英文脱口秀节目。

暧昧帖

本文暂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