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现金
M1=现金+企业活期存款+企业三个月以下定期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三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
M1就是社会上的钱和银行活期存款,也就是那些最为活跃的钱,也是最有可能进入股市的钱,这部分钱多的时候,股市资金来源就充足,反之矣然。
那么什么会影响到M1的增减呢,也就是说什么会影响到社会资金和活期存款的增减呢,当然就是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加息,什么会促使管理层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加息呢,或者说什么会让管理层意识到需要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加息呢,那就是CPI(居民消费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也可以叫生产用原料价格),一个反应消费用物价一个反映生产用物价。当CPI和PPI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管理就会意识到该收紧或放宽货币的供应量了。
M1同比增幅见底,往往是一轮行情的开始;而其增速出现高点,也可能是行情向下的一个拐点信号。历史上一般先于股市见顶1-3个月左右,而股市先于CPI见顶1-4个月左右确认M1增速见顶,你仍不必恐慌,仍可以很从容的卖个高价,因为资金的退出有一定滞后性,股市会在M1见顶后1-3个月内才会见顶回落。
看一张招商证券09年研究M1增速与股市顶底的对应图:
当M1接近10%的时候买股票,当M1超过20%的时候卖股票,投资标的是深成指。96年1月买股票,M1当月是11.6%。97年1月M1为22.2%卖股票(或者97年6月M1为20.6%,卖股票),这轮收益差不多是4-5倍(900多点到4000点)。下一轮M1增速的最低点出现在99年1月只有9.6%买入,而00年中M1超过20%卖出,(深成指2900-5000点),收益率72%。再来看下一轮,02年初,M1接近10%买入,03年3月卖出M1为20.1%卖出。(深成指3000-3000),收益率为0%。05年3月M1为9.9%,买入,07年6月M1为20.2%时卖出(深成指3000-15000),再次为5倍左右,08年10月M1为8.85%买入,09年7月M1为26%时,卖出(6000-13000),获利2.1倍。那么总共获利多少?90多倍。图中最后一个卖M1增速32%,是09年10月,风险已经很大,而11月11日,股市见顶3186,开始新一轮漫长下跌。
根据我的研究,当M1降低到不足10%增速时,中国的通缩压力将会极为显著,而几乎每次20%以上的M1增速,中央就开始严厉调控,为什么?因为再不调控,我们M2往M1转移速度就会失控(存款活期化,投机氛围浓烈,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迅速提高),当M1增速在20%以上,那么央行会收紧流动性,而一旦M1>M2增速,那更加会加大调控。这一轮股市下跌,就是在央行收缩流动性下造就的悲剧。
股市见底了吗?看2011年11月,MI增速依旧下行中,但8.4%的增速已经是历史低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通缩压力很大,政府必然要抗通缩,货币政策开始宽松。当下等待2011年12月数据,观察M1增速是否见底拐头?这个指标常领先股市底部1-2个月。
如何看待2019年5月M2同比增8.5%?
实际上我觉得现在最应该关注的是M1。而且现在分歧最大的地方也在M1的趋势上。
原因有很多种,例如M1衡量更多的是更可以兑现的购买力,或者换个方法说,中国人民拿到活期存款之后购买力还是在线的,但企业拿到贷款买不买实物资产就是一个问号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是,M1的增长带来消费的增长,带来企业利润的回暖,最终可以传导到权益市场上,所以M1确实在很长时间可以成为股市的一个先行指标。我们可以首先从这张图开始研究M1
我们知道M1中间有一部分是出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的,而央行的资产和负债是相等的。所以理论上央行总资产增速放缓的时候,央行的总负债也是放缓的(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央行是在缩表的)。那么怎么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放缓的时候(总负债降低)实现M1的增长呢?中国央行历史上四次(上图中黑色圈圈)的回答是降准
分别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2011年下半年2015年当下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抛开当下的尝试之外,先前三次的尝试中,08年(配合四万亿)和2015年是成功的,但2012年的降准尝试并没有很如同另外两次那样成功提振M1。为了探讨当下的降准结果,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这可能与一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有关-房地产政策。房地产的销售可以源源不断把居民部门的定期存款和中长期贷款变成地产企业的活期存款。2012年房地产政策没有如同另外两次那样放松,因此M1也就没有那么显著的增长。
作者:Odysseu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9053730/answer/714393415
在我国,根据流动性由易到难划分,(广义)货币大致上可以这样划分:
M1=M0+活期存款(货币市场),
M2=M1+信贷(实体经济),
M3=M2+股票(债券)(股市和债券市场)
M4=M3+房地产(房地产市场)
http://value500.com/m1m2_5.htm
http://value500.com/M1.asp